好了歌
曹雪芹〔清代〕
世人都晓神仙好,惟多功名忘堆了!
古今将相在何方?荒冢一堆草没了。
世人都晓神仙好,只多金银忘堆了!
终朝只恨聚无多,及到多时眼闭了。
世人都晓神仙好,只多娇妻忘堆了!
君生日日说恩情,君死又随人去了。
世人都晓神仙好,只多儿孙忘堆了!
痴心父母古来多,孝顺儿孙谁见了?
译文
人人都知道神仙好,只有功名是没法忘记的,
从古至今的将领和丞相都在哪里,如今只剩下一堆荒坟;
人人都知道神仙好,只有财富是没法忘记的,
活了一世,只恨积攒了没多少钱,等到钱多了的时候,眼睛一闭就离世了;
人人都知道神仙好,只有娇妻是没法忘记的,
活着的时候天天诉说的恩情,死去之后又改嫁他人;
人人都知道神仙好,只有儿孙是没法忘记的,
一片痴心教育孩子的父母从古来就有许多,但是有谁看见了那些所谓孝顺的儿孙呢?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曹雪芹.《红楼梦》.北京:中华书局,2005年:第7页
赏析
《好了歌》和《好了歌注》,形象地刻画了人类社会的人情冷暖,世事无常。在这个传统的“人治”社会中,伦理道德变得虚伪、败坏,人们普遍丧失了对古典人文主义的信仰,人性恶劣的方面开始扩张,又加上政治环境的动荡、变幻,人们对现存秩序的深刻怀疑、失望都表现得十分清楚。这种“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”的景象,是传统中国社会内部兴衰荣枯转递变化过程大为加速的反映,因为小农经济基础已经日渐腐朽,但终究是上层建筑首先开始腐朽、堕落,这主要来自于人内心的贪欲与傲慢,是上层核心人物因为权力的过分集中、扩张、膨胀,而变得肆无忌惮、物欲横流,导致这些统治者们严重败坏了社会的整体道德风气和公平正义,表现出封建礼教等统治秩序
创作背景
这首诗是在《红楼梦》里第一回出现的。当时,晚年落魄的甄士隐拄着拐杖,到街前来散散心,听一位跛足道人唱出此诗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李寅生著. 中国古典诗文精品读本 下[M]. 北京: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, 2013.03.第523页
2、
顾争荣. 《好了歌》及《好了歌注》述评[J]. 红楼梦学刊,2011(04):297-312.
3、
樊志斌编著. 曹雪芹传说[M]. 北京: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, 2015.01.第142页
简析
《好了歌》是一首七言古诗,作者借道人之口来表达人们建功立业、发财致富、贪恋妻妾、顾念儿孙都是被情欲蒙蔽、尚不“觉悟”的缘故,而这一切都是虚幻无根的,从而宣扬了冷静观照人生的现实主义思想,亦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。全诗用语极为浅近,对仗、用韵均不讲究,但却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,大俗之中可见大雅。
曹雪芹
曹雪芹(约1715年5月28日—约1763年2月12日),名霑,字梦阮,号雪芹,又号芹溪、芹圃,中国古典名著《红楼梦》的作者,祖籍存在争议(辽宁辽阳、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),出生于江宁(今南京),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,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,曹顒之子(一说曹頫之子)。乾隆二十七年(1762年),幼子夭亡,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,卧床不起。乾隆二十八年(1763年)除夕(2月12日),因贫病无医而逝。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,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(1764年2月1日)、甲申(1764年)初春之说。 167篇诗文 883条名句
感旧四首
黄景仁〔清代〕
大道青楼望不遮,年时系马醉流霞。
风前带是同心结,杯底人如解语花。
下杜城边南北路,上阑门外去来车。
匆匆觉得扬州梦,检点闲愁在鬓华。
唤起窗前尚宿酲,啼鹃催去又声声。
丹青旧誓相如札,禅榻经时杜牧情。
别后相思空一水,重来回首已三生。
云阶月地依然在,细逐空香百遍行。
遮莫临行念我频,竹枝留涴泪痕新。
多缘刺史无坚约,岂视萧郎作路人。
望里彩云疑冉冉,愁边春水故粼粼。
珊瑚百尺珠千斛,难换罗敷未嫁身。
从此音尘各悄然,春山如黛草如烟。
泪添吴苑三更雨,恨惹邮亭一夜眠。
讵有青乌缄别句,聊将锦瑟记流年。
他时脱便微之过,百转千回只自怜。
终身误
曹雪芹〔清代〕
都道是金玉良缘,俺只念木石前盟。(良缘 一作:良姻)
空对着,山中高士晶莹雪;终不忘,世外仙姝寂寞林。
叹人间,美中不足今方信。
纵然是齐眉举案,到底意难平。